浅谈幼儿常规的培养 |
发布时间:2019-10-12 新闻来源: 浏览次数: |
浅谈幼儿常规的培养 执笔:廖嘉妮 摘要: 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离不开常规,好的常规的形成,有助于教师开展一日的工作。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较差,幼儿期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要的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绝了,不易变。"所以,常规培养是幼儿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关键词:幼儿;生活常规;课堂常规;游戏;家园共育 心理研究表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在六岁以前培养的,好的行为习惯,能为幼儿以后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反之亦然。由此可见,良好的常规培养在幼儿时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作为一名从业近十年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我深知常规的重要性,在我的日常工作中,也时刻注意对幼儿进行良好常规的培养,通过近几年在幼教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实践、积累,我认为应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抓起: 一 、老师以身作则,做幼儿表率。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的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日常教学及生活中,我总是以身作则,在孩子们面前树立榜样,例如在平时的喝水、入厕环节中,我一提醒完孩子们喝水,便会拿起茶杯,和孩子们一起排队、装水,并把杯里的水喝完,同时念儿歌对孩子们进行引导:“小水杯,手中拿,接好水,慢慢喝。“孩子们看在眼里,也会跟着我一起喝水,这就达到我预期的效果了。 二、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让幼儿参与生活常规的制定.他们会更乐意、更主动地遵守常规,更容易养成好的习惯。即使有个别幼儿一时疏忽,他们之间也会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及时改正。自从常规制定以后,幼儿们都能按照我们共同制定的要求做。例如我班的吃饭常规,刚入学的孩子们在家里被父母长辈呵护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园也不愿意自己吃饭,我们便与孩子们一起讨论、制定常规:吃饭时自己动手、不弄脏桌子、不挑食,吃完饭便搬小椅子去图书阅览区看书,孩子们还把这项规则编成了一首儿歌:“小饭碗,左手扶,右手勺饭慢慢吃,保持桌子干干净,青菜和肉都爱吃,吃完放碗看图书,大家都是好孩子!”孩子们对自己定下的规则印象深刻,养成了良好的进餐习惯。 三、从细节抓起,寓教育于日常行为训练中。 向幼儿提出要求的时候,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开始的时候,我只要求幼儿掌握简单的生活规则。比如“上课时,要坐好,认真听,不讲话”等。等到简单的规则掌握了,我有进一步提出更深一层的要求:“上课时,仔细听,回答问题要举手”等。接着提出关于社会行为的要求。比如“待人有礼貌,看到老师阿姨要问好”;接受人家的礼物或者得到人家的帮助要说“谢谢”,另一方要说“不客气”;不小心令别人受到伤害,要说“对不起”;我还要求幼儿做个讲卫生、爱文明的孩子,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不乱扔纸屑,不在桌椅上乱涂乱画,不破坏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这样要求具体明确,幼儿能完成的更好。 四、 以正面引导为主,多鼓励表扬幼儿。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老师细心观察幼儿的点滴进步,多鼓励表扬。每当孩子在某一个行为上,比之前有进步,我都不会吝啬我的表扬,例如我班的霖霖小朋友,以前吃饭总是掉到桌子上,某天,他把碗吃得干干净净,桌上也很干净,在他拿碗出来的时候,我对他说了一句:“霖霖今天很棒哦,桌子上没有掉下的饭粒,有进步!”从此以后,霖霖每次吃饭都吃的很干净,不再掉饭了。在纠正不良行为习惯中,也要注意运用适当的语言,要"对事不对人"。如:"我不喜欢你把饭菜都掉在地上"和"你真讨厌,又把饭菜都掉落在地上,"显然前一种可保护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而后一种会使孩子产生自卑感,伤害孩子。再有"给我把玩具放好"和"你能帮我把玩具放好吗?"两种说法对幼儿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五、寓理于生动活泼的故事中。 我班幼儿年龄小,对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没有多少认识。因此我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经常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以及良好的习惯会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对他们个性的发展和优良品质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如在上社会活动课时,通过挂图、事例的讲解,使幼儿明白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要洗净,否则,细菌粘在食物上,小朋友吃了就可能得病等道理;通过故事《没牙齿的大老虎》,告诉孩子们刷牙的重要性。通过故事的形式让幼儿明白平时要经常漱口,刷牙讲卫生等道理,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并促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模仿尝试,最终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等行为习惯。 六、寓理于生动活泼的游戏中。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幼儿通过游戏的活动过程,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有一次,幼儿玩"过家家"游戏,游戏里有两个三口之家,一方带着孩子去另一方家走亲戚,开始他们互相争吵都要当父母,没人当孩子,我及时出现,给他们临时分配了各自的角色,并让他们一轮游戏结束后,新一轮游戏轮流当父母,看谁把角色扮演得好,通过游戏,他们能互换角色,还学会了互相谦让,增强了待人接物的常识。我们还做了"带宝宝看病"的游戏,游戏中,幼儿模仿父母照顾"孩子",带孩子去医院看病,体会孩子生病了,父母的焦急与辛苦,使幼儿更加理解和尊重自己的父母,从而听父母的话和孝敬父母。另外,他们还经常玩一些社会游戏,如"理发店"的理发师,"公共汽车"的驾驶员,"医院"的医生与护士,体会各种职业的社会角色,幼儿可从中得到社会规范意识和伦理精神的最初启蒙。 七、寓理于幼儿的儿歌中。 儿歌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短小精湛,意义明了,读起来琅琅上口,深受幼儿喜爱,我们充分挖掘儿歌的教育功能,将各种好行为、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创编成儿歌。让幼儿在读儿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熏陶。针对幼儿入园时的礼貌教育,教孩子说儿歌《老师早》:“小宝宝,有礼貌,看见老师问声‘好’,老师夸我有礼貌。”为让幼儿养成饭后漱口的习惯,教幼儿学说儿歌《漱口》:“手拿花花杯,喝口清清水,抬起头,闭着嘴,咕噜咕噜吐出水。”不要小看一首首小小的儿歌.它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紧紧相连,能指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它可以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八、抓住典型,锲而不舍。 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积淀与形成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就能够养成的。要养成一种好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特别是对记忆能力,控制能力相对弱的儿童来说,重复训练尤其重要。如放学时有的幼儿在没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柜,我便会要求他收好玩具和小椅子才能放学,经过反复几次的提醒,幼儿便能养成习惯,在不用提醒的前提下,玩完后就能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养成好习惯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是不断与坏习惯较量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耐心,要多强调。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幼儿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易于塑造,不良的行为易于纠正,作为老师,我们必须重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当成一件关系孩子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大事来抓。 参考文献: 1、《幼儿常规教育指导手册》 作者:莫源秋 韦凌云 刘揖建 2、《幼儿常规建立的道与法》 作者:蔡伟忠 |
下一篇:暂无数据 |
上一篇:浅议妙用儿歌优化小班常规管理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