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
发布时间:2018-10-10 新闻来源: 浏览次数: |
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执笔:李瑜筠 摘要:在当今文明越来越高度化的社会,心理健康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及重视,成为一个终身相随的人生课题。而幼儿期此时可塑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联合国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力”,将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作为组成人类的健康的两部分。在当今文明越来越高度化的社会,心理健康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及重视,成为一个终身相随的人生课题。而幼儿期此时可塑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根据《幼儿心理学》(2006版),判定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如下几方面: 1.智力发展正常,有求知欲。孩子的智力水平包括记忆物体与事件、对事物的思维操作、想象创造与模仿、对事物和现象提出问题等方面是有差异的,能基本符合各年龄阶段的智力发展水平的就属正常。 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无过分的畏惧、惊恐、焦虑等消极情绪,喜怒哀乐表诸于色,活泼大方,尊重他人,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3.意志健全。意志健全的幼儿一般表现为行动有一定的目的性、较久的坚持性、一定的果断性、较强的自制性等。 4.行为协调。心理健康的幼儿身心统一、协调,因为感知觉、思维等正常,所以外显的行为与心理相一致。 5.人际融洽。荀子曰:"人之生也,不能无群。"意思是说,人要通过交往、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过社会生活。一般的幼儿善于与同龄人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能与人平等、友好、和谐地相处,无猜忌,无严重的嫉妒心理,无明显的攻击性等。 6.反应适度。如果幼儿表现为对刺激反应的异常兴奋或异常冷漠,或某一类行为发生次数太多,就可能存在问题。 在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找出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根源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以下列举出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几方面因素: (一)生理因素。 (1)遗传因素。人类遗传学的研究证明,人类行为和身体一样,是在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发展起来的,许多心理行为都受到遗传的影响。 (2)疾病原因。临床研究表明,因疾病造成的身体不适也会使幼儿情绪和行为问题增多,容易形成被动、退缩、任性等心理问题。如大脑损伤也容易引起幼儿适应不良,直接影响幼儿情绪和行为。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幼儿最早生活和接受教育的场所,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十分重要。现在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而以独生子女幼儿为中心形成的家庭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在亲子关系上普遍存在着溺爱的倾向,致使孩子容易产生依赖、对他人缺乏关爱、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等心理健康问题和品行问题。 家庭离异或不和也会直接给幼儿造成极大的精神伤害,致使幼儿形成孤独、冷漠、自卑、胆怯等心理倾向。 家庭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如今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成才观念指导下,家长们重学业轻品德,对幼儿进行多种超负荷的学业教育,无异于拔苗助长,甚至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幼儿精神负担变得沉重。 (三)幼儿园因素 第一,陈旧教育观念与缺乏科学性的教育方法。如部分幼儿教师只关心幼儿的身体健康状况却忽略幼儿心理状况,没有意识到消极情绪对幼儿健康成长的危害。 第二,师幼关系。良好的师幼关系可以诱发幼儿良好情绪和情感,而教师粗暴、冷漠的态度与不愉快的氛围只会导致幼儿的紧张和胆怯。 第三,同伴关系。在良好的同伴关系中,幼儿与同伴和睦相处、互相分享。相反,在不良的同伴关系中,幼儿总是与别的幼儿相互排斥、攻击、攀比或独处,这样的幼儿容易产生蛮横霸道、攻击性强、粗暴妄为或怯懦孤独、不合群等心理与行为问题。这不仅严重阻碍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更会促使其在未来社会适应中出现诸多问题。 第四,幼儿园的物质与精神环境。舒适良好的物质环境使幼儿感到愉悦、安逸,对幼儿心理健康十分有利。如果幼儿园不顾实际地贪图特色教育、成绩与荣誉,把取得超过幼儿实际水平的智育、美育等成绩作为教育的目的,就必然会对幼儿进行超负荷训练,剥夺幼儿正常的游戏、娱乐与休息时间,这不仅伤害幼儿身体健康,还会阻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四)社会环境因素 在当今的知识信息时代,各种多媒体的飞速发展,例如电视节目不断声像并茂地给幼儿传播各类信息的同时,其中一些不宜幼儿所接受的信息(如暴力片、恐怖片等)充斥着幼儿的眼睛和心灵,给幼儿心理带来了负面影响。 既然是多因素影响幼儿心理健康,那在日常保教工作中,我们教师该如何对幼儿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 1.日常教育。日常教育里,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谈论让人高兴或生气的事情,鼓励幼儿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情绪,同时注意引导、鼓励和帮助幼儿参加各种活动,并随时肯定他们的积极性和良好表现,激励他们的主动精神。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多放手,让幼儿自主融入,然后通过对游戏规则的遵守,提高幼儿自我约束与控制的能力,或者通过幼儿与同伴的共同活动,从中让幼儿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克服自我中心主义。而对于有某种心理障碍倾向的幼儿,教师可以采取方法鼓励,例如,针对容易退缩胆小的幼儿,在实施教育活动时,可适当降低难度,当完成就给予表扬与鼓励,增加幼儿的成就感,少给批评与指责,保护其自尊与自信。 2.环境创设。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大类。安全、舒适、卫生的物质环境能让幼儿感到安心,轻松愉快的精神环境能帮助幼儿自主发展;温馨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作为环境主要建设者的幼儿教师因此就应不断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如生气时不乱发脾气,不迁怒于人,极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回幼儿园。 3.家庭教育。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由于家庭的重要地位,我们老师应当适时与幼儿家长作交流,指导家长应该尽量做到对孩子正确的教育方式。第一,家长和孩子之间要有良好的沟通,了解他在想什么,平时注意孩子的言行,多尊重孩子,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只有在受到尊重时会乐于自我提高。孩子也是人,不论年龄大小,都有感情,有自己的行为方式,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孩子是在成人的尊重中学会做人,学会自尊自重的。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的家长按照自己的意愿,不给孩子自由自主的权利;有的家长不分场合当众训斥打骂孩子,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失去了上进的动力。第二,每个人的学习能力是有个体差异的,家长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期望而去让孩子接受过多超负荷的学业,要相信每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尽力看到孩子好的一面,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第三,努力构建健全的家庭氛围。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里,这种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有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与自豪感,容易养成开朗、自信、积极的心态和开拓、灵活的思维习惯。家庭成员经常共同活动,如一起买菜做饭,一起走亲访友,一起郊游参观等共同活动中,互相了解,互相磨合,互相影响,互相学习,良好的氛围自然形成了。第四,家长要学当孩子的心理医生。一方面,家长要成为孩子的亲密伙伴与忠实的倾听者,要以极大的爱心与耐心去关注孩子,和孩子一起玩,倾听孩子的心声,不要自顾自地打游戏、玩手机,或者忙于工作,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要。另一方面,不要怕孩子吃亏吃苦,要适当创造各种条件矫正孩子的某些心理障碍。比如让孩子参加各种竞技类活动,在真实活动中体验失败、感受挫折,并在父母指导下来矫正孩子的性格缺点。或者参加亲子护蛋行动,让孩子培养强烈的责任感和了解人与人之间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维护和促进幼儿情绪健康,培养幼儿较强意志品质,提高幼儿良好的适应能力,使幼儿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自理、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希望通过我们这一代的不懈努力,朝着这个总目标前进,让孩子在更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成为具有健康心理,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和挑战的人! 参考文献:李红 主编. 幼儿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
下一篇:梁文文2018--2019学年上学期公开课教案《数青蛙》 |
上一篇:小班小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