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科学的幼小衔接 |
发布时间:2023-10-16 新闻来源: 浏览次数: |
浅谈如何做好科学的幼小衔接 摘要:幼小衔接在幼儿园、小学和家长心目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课题,2021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指出:学校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笔者经过对文件的充分解读,以及经过调查、实践、反思,分析幼儿在进入小学后,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出现的问题,浅谈自身在幼儿园期间如何科学地进行幼小衔接,使幼儿逐步实现从学前阶段到小学阶段的柔和过渡。 关键词:科学、幼小衔接、过渡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提出:幼儿园应“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实施科学的保育教育,同时将入学准备教育有机渗透于幼儿园三年保育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帮助幼儿做好身心各方面准备,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幼小衔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渗透在幼儿园三年的保育和教育中。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幼小衔接的问题就已经是社会各界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但是问题到今日都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早期的幼小衔接,是让幼儿在大班时期提前学习拼音、写字、计算等内容,以“小学化”的形式授课;中期的幼小衔接,更注重在授课形式、时间、内容等学习准备方面模仿小学;到了近期,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幼儿在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等多方面适应小学生活。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既要让幼儿适应小学的生活规律、习惯,又要遵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应该从幼儿园小班开始就循序渐进的让孩子从身体、心理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好入学准备,逐步适应小学生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称《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根据《指南》的指引,我园从幼儿小班时期,就开始有意识的通过游戏及日常生活教育活动,培养幼儿拥有良好的身心基本素质。 一、当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较大 幼儿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各方面差异较大:小学没有充满童趣、色彩鲜艳的教室,没有玩具、游乐场;小学的课程是枯燥、乏味的拼音、计算,不再是好玩的语言游戏、体育游戏;小学的老师更加严格、重视成绩,而幼儿园的老师像妈妈一样温柔、无微不至……这些不同让刚进入小学的孩子们无所适从。 2、幼小衔接工作存在片面性 许多大班家长对幼小衔接的理解比较片面,仍停留在幼儿应提前学习识字、计算、写字上,忽视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及学习习惯上的培养,对幼儿自我服务、社会交往、承受挫折等能力视若无睹,觉得幼儿吃饱穿暖不生病就行了,却忽视了幼儿心理上的需要。 二、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它的任务除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幼儿全面发展,养成幼儿强健的体魄、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等身心基本素质。幼儿园是幼小衔接的关键因素之一,应从小班开始逐步对幼儿的入学准备进行培养。 1、循序渐进的入学准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为了让幼儿充分做好入学准备,笔者认真研读指引文件,根据《纲要》、《指南》的指引,从小班开始对幼儿的入学准备——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几方面有机融合渗透。《指南》的健康领域中提出:“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从幼儿进入小班开始就坚持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增强幼儿体质;《指南》又提出:“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营造温暖、轻松的环境,以自身为幼儿做出榜样,引导幼儿保持愉快、良好的情绪,学会表达自己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开设劳动课程,指导幼儿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以早期阅读活动为引导,培养幼儿前阅读能力、前书写能力及阅读兴趣。中班年龄段,除延续小班的活动外,老师应适当的口头布置小任务,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独立执行任务的能力;户外活动的难度、强度,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适当增加,循序渐进的锻炼幼儿力量、耐力等;在劳动课程中,加入为班集体服务的内容,提高幼儿集体意识。到了大班后,学习准备和社会准备应作为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内容来实施,开展定闹钟、收拾书桌书包、整理书柜、带水壶上学等活动,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展混班交友、以班为单位的《智力大冲浪》比拼活动、值日生等,使幼儿学会结交新朋友、产生集体荣誉感。 2、科学有效的幼小衔接 科学有效的幼小衔接活动,能助力幼儿了解小学生活,对小学生活产生兴趣和向往,进入小学后更快的适应小学学习及生活的节奏。经过小中班阶段的一系列入学准备活动,幼儿的身心基本素质都已得到提高,在大班阶段,应针对大班年龄段的特殊情况,做好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准备,制定科学有效的幼小衔接活动计划,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入学准备活动。 幼儿园可邀请往届毕业的小学生入园为大班幼儿讲解小学生活,使其对小学的学习、生活方式有初步的概念。幼儿园与附近社区的小学应形成联动机制,带领幼儿参观小学、观摩小学的学习形式,邀请小学老师为幼儿讲解小学的规则,做好入学前的心理建设;幼儿园应与小学联合,两个学段的教师间针对幼小衔接进行教研,制定相关的幼小衔接工作计划,确保幼小衔接活动的有效性。 我园经过与小学教师、上一届毕业生家长的沟通、调查,针对幼儿入学后自我调控、规则意识等较为薄弱的方面,制定了相对应的幼小衔接活动,如:带水壶来园、课间十分钟活动,引导幼儿从需要教师提醒到按需、自觉在课间休息入厕、喝水;使用闹钟、制定一日生活计划活动,引导幼儿有计划的做事情;制定班级公约、竞选班干部活动,使幼儿增强规则意识,强化任务意识,等等。幼儿升入小学之后,我园还会对应届毕业生的家长进行调研,并且针对幼儿小学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改进幼小衔接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幼儿在幼小衔接的过渡更加平滑。 3、家园共育的重要作用 在幼儿从幼儿园到进入小学的幼小衔接阶段,家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家长在幼小衔接上,存在各种不正确的认识,只重视幼儿认字、写字、学拼音、加减计算等方面,提前送幼儿到各种所谓的幼小衔接辅导班,错把“小学化”的行为当成学习准备,忽略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准备及正确的学习习惯培养。因此,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如何正确发挥家长的作用是幼小衔接的研究重点之一。 (1)家长准备——助力家长更新观念 为缓解家长对幼小衔接问题的压力和焦虑,深入了解幼儿园和学校对幼儿幼小衔接的要求和教育措施,全面了解子女的情况,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掌握正确的家教方法,我园也采取了多种活动形式更新家长的幼小衔接观念。我园在幼儿升大班之初,就开展家长讲座,以幼小衔接为主题,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举办家长沙龙,邀请小学低年级的老师、往届毕业生家长,及我园教研组组长和大班老师,为新大班家长答疑解惑,并且针对幼儿入小学后的一些行为进行分析,使家长对幼小衔接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大班中期开展家长分组约谈,班级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关注幼儿各项入学准备的情况,及时根据自班幼儿情况调整活动策略,使幼儿在幼小衔接上准备更充足。 (2)心理准备——激发幼儿入学兴趣。 为激发幼儿上小学的意愿,建立对小学的积极期待和向往,家长可适当引导,如:带幼儿向邻居的小学生了解小学的生活,知道哥哥姐姐上小学后学到了许多本领,了解小学的设施设备,知道小学生活的丰富多彩,产生上小学的向往;早上送幼儿入园时如果经过小学,可带幼儿观察小学生背书包、戴红领巾上学的情景,使孩子产生羡慕之情。 (3)身体准备——调整幼儿作息时间。 小学和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大不相同:幼儿园上学时间较晚,并且教师不会对幼儿到园时间有太精确的规定,因此常有幼儿迟到、早退、请假的现象。家长应从大班下学期开始就有意识地使幼儿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对幼儿入园、吃饭、休息、运动等都有相应的时间计划,让幼儿养成好的时间观念和生活节奏,以适应严谨的小学生活。 (4)学习准备——营造良好学习气氛。 大班阶段也是幼儿与家长分房睡的最好时机,可以通过让幼儿自己布置自己的房间,产生“我长大了”的自豪感,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学具的选择上可以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样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家长应与幼儿一起进行绘本阅读、绘画、手工、下棋等安静的活动,培养幼儿的专注力和倾听能力;协助教师培养幼儿良好的坐姿、握笔及阅读姿势,为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做准备。 三、结语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小学和家长三方都非常关心的问题,科学的幼小衔接,需要幼儿园与小学间互相了解、配合,需要幼儿园与家长间互相协助,需要幼儿园、小学和家长三方家园校共育。只有幼儿园与学校、家长相互达成了共识,统一认识,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幼儿更好的渡过幼小衔接这一转折点。 参考文献 1、朱慕菊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研究报告.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余晓红 幼儿教育不能小学化 3、郑立华 周芳纤 幼小衔接中幼儿社会适应性之我见 4、崔雪 贯彻新《纲要》 做好幼小衔接 5、张梅《做好幼小协同,科学衔接》 卷宗 2016年8期 6、《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年9月 7、《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教育部 2001年9月 8、《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教育部 2021年3月 9、《试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工作策略》 求知导刊 2017年35期 |
下一篇:在自主游戏中搭建幼小衔接的桥梁 |
上一篇:幼儿菜谱第7周(10月16日—10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