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级10月份小课题研究——《自理能力》 |
发布时间:2016-12-15 新闻来源: 浏览次数: |
中班级10月份小课题研究——《自理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不少父母对孩子的日常生活统统包揽,事事包办代替,不重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养。缺乏自我服务的机会,久而久之,独立生活的能力日渐丧失,生理技能得不到应有的锻炼,难以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的要求。因此,我们主要通过组织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及日常生活中的培养来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课题前期研究概括 (一)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学观念的改变关键在教师。教师自身观念及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理念上的认识与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成效密切相关。同时,只有教师观念的转变才能影响家长观念的转变。我们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如何体现在生活、游戏、教学中进行专题研讨,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教师认真进行活动设计及实施,进行个案分析、问卷调查、按计划及时召开课题组教师研讨会,交流研究心得和体会,总结研究成果。这样使课题组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得到更新,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确定教育活动的目标 1、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增强幼儿的家庭生活自理意识。 2、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家长意识到提高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3、尊重并培养孩子自我服务、热爱劳动的意识。 4、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5、学会自理和劳动,让幼儿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增强责任感,促进其独立性的初步形成。 (三)选择和设计活动的内容 1、观察了解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所处的水平。 2、目前幼儿自理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探讨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与组织形式 4、实施自理能力的要求 (四)探索活动开展的途径 每个教学的实施和能力的培养是各种活动、多种途径的相互配合的过程,通过教学活动、日常生活、游戏、区角等多种途径,最后使幼儿的自理能力得到提高,使教育过程内化为幼儿的发展过程。我们活动的实施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集体的教学活动是途径之一 到了中班,幼儿的身体、心理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我们采取集体形式,依据目标,内容的性质,进一步为孩子创设符合幼儿经验的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设计幼儿熟悉的活动内容。例如:在教幼儿如何折叠衣服时,教师先在集体面前进行讲解:立正(即把衣服拉拉直)——抱一抱(即把袖子交叉叠起来)——弯腰(即把衣服齐腰对折)。这样通过教师形象的语言幼儿很快的记住折衣服的步骤。 (2)将自理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 日常生活中教师抓住机会展开教育是最有效的举措。如:吃完饭时,教育幼儿要把吃剩的东西都放到碗里。睡觉时,提醒幼儿将鞋子放整齐,把脱下来的衣裤叠好放整齐,起床时,提醒孩子互相检查自己衣服是不是穿着整齐。 (3)区角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实践的机会。 区角活动以它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多层次的材料,获得多种学习经验、促进其多方面发展的独特作用,成了幼儿园中必不可少的活动。编织区、娃娃家、生活区幼儿通过摆弄、操作基本技能得到提高,如在教完如何折叠衣服、如何结蝴蝶结后,就在娃娃家、科学区让幼儿进行练习,这样幼儿的各种能力在区角活动中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三、活动中已取得的成效 (1)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从实践的情况来看,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而且相互之间能进行监督。首先,对幼儿园要求幼儿做到的,小朋友能在老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帮助下,都能很好的完成。其次,家长明显的感觉到孩子能干了,懂事了,责任意识增强了。老师布置的任务孩子都能很好的去完成。 (2)提高了教师的素质 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活动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教师一起制定总体目标,以及各班的具体目标,各班的教师寻找理论根据,同时,又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发表意见,共同探讨如何实施方案,还采取互相观摩的形式,组织教师评价活动,提出改进意见,在反复实施、验证。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进一步更新,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总之,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教师积极投入,自身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也促进了全体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
下一篇:小班小课题《小班级户外游戏的实践与研究》 |
上一篇:大班级小课题研究《语言特色活动——智力大冲浪》 |